当前位置:首页 > 爱美百科 > 正文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玄坤文史 :

咱们今天月底发工资,直接通过银行转账,然后直接到银行去取钱查账,非常的方便,那么在没有电子通讯技术的古代,朝廷官员的俸禄以唐朝为例(宋朝发明纸币,到后来明清两朝发工资基本都是发纸币),年薪通常都是几十两银子,各地要拨发俸禄到官员手上是非常不方便的,那么当时数万的官员衙役,分布在全国各地,朝廷是怎么给他们发工资的呢?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其实我们今天有银行这样的机构,在古代其实我们也是有类似机构的,看古装剧我们常会听到库银这个词,国库在当时就相当于银行这样的机构,当然这是不对民间百姓开放的,通常官员们到了该发工资的时候,就会自己到国库去领工资,可能读到这读者们就会想这部胡说吗,古代交通多不便利,到国库去领钱,一去一回平时不用上班啊?其实国库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,就在皇城有一家,其实在各地区各省都是有分号的,所以其实官员们领工资都只是到最近的地方国库去领工资的,这样就会方便了很多,到了年末各地国库在把当年的收支汇总上去,给朝廷做一个统计。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这里我们插个嘴,其实在古代虽然是中央集权,但是中央是有中央国库,地方有地方的,每年地方的税收除了给官员们发工资,赈灾,修建这一类,也有一部分要上交到中央的,中央国库有根据各地情况进行调度,哪有个天灾人祸就中央拨款接济下,同样的,就像蒙古叛乱时,中央国库也没钱,于是就下令各省通过各类税收,富商捐助凑钱,然后再调配到前线做为军饷,古代国库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运作的,虽然我们不能说他多么便捷,但是在那个时代,是具有科学运作的原理的,但是同样这样的系统容易滋生腐败。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中国自古有学而优则仕这样的说法,其实说实话单看工资,其实像明清官员的工资不算高,宋朝当官的都是暴发户,清朝一品文官的年俸也才180两年俸,单靠这些要养活一大家人,一堆仆人有点拮据,没钱的官员难免就会贪污,统治者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,于是就有了养廉银的出现,也就是说官员们好好干,不要贪污,年底给你们发奖金,清朝二品文官的养廉银是16000两,除此之外古代官员的收入还在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成分,粮食绢帛(也存放在国库),土地房子,也就是说吃穿用度政府全包,当然有时候也是折算等价的钱发了。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在宋朝以前工资通常是一年一发,半年一发,因为取钱不易。直到宋朝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质货币交子,这样的情况才有所改变,后来到了清朝晚期,由于物价飞涨,货币贬值速度变快,所以朝廷为了省钱通常就不在给官员们发俸粮,就一并折算成现金支付了,所以虽然我们看晚清时期,位居高位的官员贪污腐败,但是小官们大多过得是很清贫的,还整日提心吊胆。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静夜史 :

这个问题很有意思。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中国从秦朝开始,就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大一统王朝,而且采用郡县制度,各地官员都由中央任命。雇人干活,就要付工钱,具体到国家机器上就是俸禄。

而在古代没有完整地银行金融系统,更没有微信支付宝转账,那么官员是如何领到自己的工资呢?是全部到都城领取,或者皇帝派人下来发吗?

不是的。事实上古代有一整套完整的俸禄制度,保证了官员工资的正常到位。

具体操作为: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1、首先,工资不一定是钱

在当时货币体系还不完善的时代,完全的货币时代还没有到来,因此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以物易物的交易,而且,当时的百姓向上交的赋税也不是钱币,更多的是实物,比如粮食、丝绸、布匹等。

所以官员更多时候,领到的俸禄就是实物。

郡县制推行后,皇帝会向各地派出办事机构,作为对地方行政的监督,这些监督机构在旅行监察职责的同时,也充当着办事处的作用。官员在领取俸禄时,就需要到这些办事处领取折实,相当于粮票等凭证。

领取折实后,凭折实到朝廷制定的地方领取粮食等实物。历朝历代发放俸禄的机构都不同,唐代发放的办法,在《唐六典》等书中有记载:京朝官的禄米、布帛等,由司农寺属下的太仓署负责发放,地方官员的禄米、布帛,由各州郡仓曹负责发放。发放时间是半年一给,一年两次。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到了宋朝,官俸的领取凭证称"券历",内含各种以实物形式发给的补贴,通称"给券",具体名目有馆券、驿券、仓券等区分,均由持券者到指定地点领取。

明朝就很有意思了,明代官俸折实的花样特别多,总是受禄者吃亏,明朝郑和下西洋后,国库中堆积着大量西洋带回的香料胡椒等物品,一度作为官员的俸禄进行发放。

2、其次,朝廷不一定发钱

这种情况在古代确实不多见,但是也是存在的,比如北魏前期。

我们看电视剧《锦绣未央》中,李尚书工作中犯了错,太武帝拓跋焘龙颜大怒,下旨罚了李尚书一年的俸禄。

其实这是一个明显的史实错误,为什么呢?因为孝文帝改革前,北魏官员是没有俸禄的,冰敬碳敬养廉银什么的统统没有。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那官员吃啥喝啥呢?问得好,当时的北魏还未完全成为封建制度的政权,还保留了大量的游牧民族的残余。北魏朝廷规定,官员的俸禄取决于自己的能力,什么意思,就是放任官员去抢夺和搜刮百姓,这是北魏官员的生财之道!

有幸的是,后来的孝文帝改革后,北魏完成封建化进程,官员也有了固定的薪水。

3、最后,官员不一定需要俸禄

这里指的是朝廷统治的羁縻地区。

历朝历代,羁縻地区占到了王朝统治区域的很大一部分。而这一部分的官员虽然都是朝廷来任命,但是基本都是当地的部落首领。

虽然挂着朝廷官员的头衔,但是他们是真正的独立王国,部落首领就是国王。他们平时除了承认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,定时向朝廷上贡,朝廷很少直接干预羁縻地区内部事务。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因此,关于官员发钱的事,朝廷大多数也是以赏赐的名义给了部落首领,这和俸禄性质上不一样。

多有疏漏,烦请斧正!

我是“静Yes”,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!期待关注!

朝文社老张 :

答:南宋孝宗乾道八年(1172),中国古代写诗最多的大诗人,即将卸任夔州通判的陆游动用满腹才情,给当朝丞相虞允文写了封“深情告白信”:信中除了描述时年48岁的自己家口多负担重,儿子年过三十都没钱结婚的窘境外,还感慨全家“一日禄不继则不策矣”。也就是说,如果自家的俸禄不能“按时到账”,这老陆家连锅都要揭不开了。

虽说说起古代官员,我们的第一反应常是“高官厚禄”,在号称“优待文官”的南宋,担任的又是通判(掌管地方水利、农田、粮运)这样的肥差,陆游的财政状况,都能窘迫到这地步,可见对于古代大多数官员来说,俸禄能不能按时到手,确实是桩关乎养家糊口的大事。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那么问题来了,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版图广大,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成千上万。比如陆游所在的南宋王朝,别看只剩残山剩水,官员数量却有四万人之多。这么数量庞大的官员群体,人人都要按时领工资,粗列下账目就能把人看到头大。而且古代没有银卡,“转账”等操作梦里都没有。“发俸禄”这事儿,是个说来简单其实麻烦,稍有差错就可能“官不聊生”的大事儿。可在古代经济科技条件下,这桩大事,又怎么保证“准时到手”呢?

要弄清这个问题,首先就要看看,古代官员的俸禄,通常是发什么?

中国古代贵金属稀缺,白银成为法定货币的历史也不过四百多年。所以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,历代官员的俸禄,内容也通常五花八门:西汉一开始只发钱,后来也发粮食,东汉确立了“半钱半谷”的制度。晋朝除了发钱发粮,还发米、绢、绵等物件。唐宋元三朝更复杂,除了发钱、米、绢等硬通货外,还有茶、酒甚至饲料。明朝一开始发禄米,后来用禄米“折钞”“折绢”,最后改为“折银”,之后直到清末,主要是发白银。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这么多名目繁多的“俸禄”,怎么保证准时发到官员手里呢?一个延续了多个朝代的方式,就是“职田制度”。即官员按照品级划拨农田,对农田有使用权,农田的部分租税收益作为发给官员的俸禄。甚至在南北朝北魏年间时,北魏一度根本没有其他俸禄,官员们都是按照品级分配“职田”,县令可以分到6顷,刺史可以分到15顷,拥有“职田”的官员们,还得每年给国家缴纳田赋。

而在唐宋年间时,官员们的“职田”收入,也看上去非常优厚。特别是在宋代,五品级别的地方官,就可以享受十顷职田。但对于更多的基层官员来说,这项福利却如镜花水月。宋代如陆游这种级别的地方官,只能享受两顷多的职田,而且一旦在边远地区做官,限于农业生产水平,职田收入更是少得可怜,有时几乎等于没有,所以陆游才会在书信里凄然哀叹。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,“职田”也被彻底废除。

除了职田外,古代官员的俸禄,还包括“官俸”“岁禄”等项目,发放方式也各不同。汉朝的“官俸”有“俸钱”“俸米”,都是按月发放。隋朝的“官俸”包括钱、米、绢等物,每年分两个季度支付。唐朝“官俸”里的“岁俸”是粮食,是按年发放,“月俸”是钱,按月发放。宋朝的“月俸”除了“基本工资”外,还有“职钱”“料钱”“茶钱”等各种补贴,看上去特别诱人。所有这些“俸禄”,都是官员们从中央或地方的府库按时领取。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这里要说说看上去“俸禄诱人”的宋朝,如果单看高官俸禄,那是真诱人,比如被陆游“深情表白”的南宋丞相虞允文,每月月俸一百贯钱以上,还有“料钱”400贯,外加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。但基层的县令,每月月俸只有十贯钱,要知道,宋朝皇宫里的御膳,一只螃蟹的价格就在十贯以上。到南宋尤其惨:南宋铜钱稀缺,市场上的铜钱只有北宋的十分之一,其他都是纸币充数,底层官员工资又没怎么涨,日子也就难过。典型如陆游,基本月光族。

所以,在宋朝做文官,贫病交加绝不是稀罕事。北宋官至国子监直讲的学问家石介,去世时家徒四壁,妻儿靠了富弼等好友资助才有了生计。南宋曾官居提刑官的潘良贵,也是“所居仅庇风雨”,“历史票友”们神往的“大宋豪奢文官”,只是少数人。诸如“宋朝是文官幸福时代”之类的话,虽然某些“最牛历史教师”常说,但如果穿越到“铁血强宋”去说这话,百分百要被打脸。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至于常被吐槽“官员工资低”的明朝?其工资发放方式和唐宋元一样,也都是按月发放。明代名臣周忱的一件小事,也说明了明朝官员“领工资”的方法:明朝前期时,江南的官员们往往都是拿着俸贴去南京领取禄米,然后再折换银两。这样不但路程辛苦,而且受米价波动影响,拿到手的钱也常缩水。后来巡抚周忱改革制度,命令官田租户折银交租,然后直接给官员兑换,这才“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”。

至于明朝官员的“到手工资”?明初时是以“石”为单位发放禄米,从九品官员每年可以拿到60石,相当于当时江南一个中等地主家庭的年收入。如果真的都发禄米,在明初其实并不算低。但明朝有“折俸”制度,官员的禄米常被部分“折”成纸钞、苏木、胡椒等物,收入也结结实实打折。明朝中后期,官员俸禄该用白银支付,从一品官员拿到手的“折银俸”,每年也只有227两。单看这个,确实是低。后来的清朝,也沿用了这个“工资制度”。

不过,明朝官员虽然工资出名的低,却有着很多朝代难以企及的“优免”福利,即可以减免大量赋税徭役。凭着这个“免役”特权,他们可以大肆侵吞扩张土地。所以诸多表面领着“低工资”的明朝官员,家中不知不觉就良田成片。比如明末大画家董其昌,作为一名退休官员,他只用四分之一价钱,就弄到十万亩良田,这都只是明代官员里的普通水平。正是这样土地高度集中的畸形状态,引发了要掉明朝命的明末农民大起义。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清代的俸禄制度基本沿用明朝后期,发放方式也类似。清代的“法定俸禄”里,即使二品大员,一年俸禄也不过150两白银。雍正年间为了“养廉”,又发放养廉银。但封建制度发展到清代,已经严重僵化臃肿,官员们捞钱的门路也极多,因此清朝立国一个多世纪后,上下就陋规丛生。就以官员“非法收入”来说,嘉庆年间时,直隶布政司的一个书吏只靠做假章,就前后加收了28万两白银,全被几个衙门的小吏分光……

放在清朝官场上,这还只是寻常操作:以《道咸宦海见闻录》记载,仅一个陕西粮道,每年仅一次“浮收”,就能从老百姓手里多收六万两白银,几乎全装进私人腰包。当地官员的生活,也是格外“幸福”:仅陕西粮道任上,每年给西安将军就要“三节两寿礼”,每次白银八百两以上,另外逢年过节,各级衙门都有“孝敬”。粮道衙门的饮宴,更是每月都有“大宴”,每天都有小应酬,顿顿“燕窝烧烤各菜”,基本是躺着就有钱拿,坐着有饭吃,当然不白吃,每年进京活动,上下打点也要一万七千多两……

跟这一比,先前说的“官员工资水平”,简直都不算钱。

古代没有银行,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,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?

这样的场面,也是鸦片战争之前,大清官场生态的写照,所谓官员工资,放一块都不算事儿。整个大清官场,堪称进入了最幸福的时代,然后,就要陷入落后挨打的无奈——单看这一幕幕“幸福”就知道,大清挨揍,真不是枪炮的事儿。

一桩古代官员“领工资”的问题,多少众生相在其中。

参考资料:《生活在清朝的人们》《明代文官俸禄简析》《中国古代官俸研究》

作者:张嵚